《語文蹊徑》一書是作者在過去三十多年間,於兩岸三地及歐洲學界所醞釀的一系列與漢語漢字相關的理論反思的結晶。本書所收文章大都曾於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並於是次結集前一再修訂的。
儘管作者並非漢語專業,但他對母語的熱愛與持續的學習,驅使他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進行深入探索。《詩》云:「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在本書撰作的不同階段中,作者先後參考並融合了多種西方哲學及語言學的理論元素,如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洪堡特的語音構義理論和文字類比概念、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及記號理論、雅各布遜結構主義、雷可夫認知語言學、語詞場域理論、胡塞爾現象學、海德格的「存在思維」、本溫尼斯特的「名詞句」理論和存在動詞分析,以及梅洛龐蒂的「身體圖式」概念,乃至其身體——世界相聯理論等,並藉此為漢語漢字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提出了一些有別於主流理論的新解:例如對傳統的漢字六書學說提供一現象學的詮釋,整合了近代學者對轉注和形聲間畛域的重新定位;和對漢字發展的所謂「孳乳寖多」的主要階段作了梳理;又循身體與世界的互動說明了漢字部件的基本組合模式;並循此𨤸定了堪稱涉及漢字「底層結構」的「意義的純粹邏輯」;復又在當代「三書說」的挑戰下重申了傳統「六書說」值得保留的理據;或借語詞場域理論中「句合」關係與「類聚」關係的交錯現象,分析了西方哲學術語漢語翻譯的各種難題;又或循一跨文化的角度說明了漢語漢字與西方「存在動詞」乃至「存在問題」的共量的可能;最後還曾借洪堡特普通語言學「上通下達」的特點,對漢語學界廣義的「漢宋之爭」的潛在危險提出了警惕等……。這些以西方哲學和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卻以漢語、漢字為對象的研究,無疑在當代學界中顯得甚為獨特,而這正是本書書名中「蹊徑」二字所寄託的寓意。
值得指出的一點,是本書作者除了哲學專業外,也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的創辦人,而目下於漢語世界廣受歡迎和廣被使用的「漢語多功能字庫」網頁(搜索數已逾二億四仟萬)亦乃作者在各界的支持下所創立。有鑒於漢字的結構經過了「隸變」的扭曲和由此而引致的認知混淆,「漢語多功能字庫」自建立之初,即採納了大量的古文字材料(如甲骨文、金文、簡帛等),俾跨過「隸變」的阻隔,為字庫各有關字頭的解釋提供認知上的可靠依據。此外,字庫中用以整理和展示古文字結構而開發的「部件樹」和「部件式」技術亦與本書的研究息息相關。總而言之,「漢語多功能字庫」近十幾年各方面的發展,為作者在本書的撰寫,特別是近十幾年完成的篇章,提供了莫大的便利。